为了坚持课堂教学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通过深化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资源,优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引领,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育人”。为确保本项工作落到实处,结合我院工作实际,土建学院在第7-8教学周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堂观摩月”活动。
11月4日上午,土木系开展一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教学观摩活动,由承担该项目的黎丹老师主讲,土木系全体教师参加学习。在《混凝土结构原理》课堂上,黎老师就受压构件章节内容列举了大量工程案例图片,有机融入了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教育,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领悟,激发了学生对大国工匠的自豪感,实现了对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有效发挥了专业课的育人功能。黎丹老师坚守“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教育情怀,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对教育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关爱拉近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在润物无声、化育无形的过程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市政工程系青年教师张静博士阐述了开展课程思政的意义,并以《工业废水处理》为例,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的具体化等方面,重点讲解了如何在专业课教学中加入课程思政元素,她还例举课程思政的范例讲述了个人的教学体会,针对其他青年教师的现场提问,她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了详细解答。
《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道桥工程方向的专业课程,讲述桥梁结构配筋计算。道桥系游其勇老师通过对该门课程的讲授,使学生掌握混凝土结构材料的特性、基本构件设计方法和原则,了解混凝土结构的最新成果及发展方向,旨在提高学生的分析、研究、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后续的专业学习和职业需要提供支撑,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促进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游其勇老师在传递知识的同时,结合课程的特点,充分挖掘蕴含在相关知识中的德育元素,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协同育人。通过专业课程“思政化”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观、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人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从全方位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土木人才。
建筑学系全体教师观摩学习了谭富微老师的《中国建筑史》(校课程思政建设课)的教学。谭富微老师讲授的是《中国建筑史》第七章“建筑意匠”,“ 建筑意匠”即探讨在中国古代有哪些相对稳定的、作为观念形态的社会文化意识影响乃至决定古建筑设计的结果,这些影响又是怎样转化为建筑的规划与设计过程的。其主要内容有“建筑营造活动中的观念形态”、“对环境的分析与利用”、“实践理性精神与建筑审美”等。在讲课过程中,谭老师善于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如讲到古人“天人合一”的观念时,就从古人对环境利用改造讲到今天的环保、低碳理念,讲到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思想。谭老师讲课深入浅出,将古代工匠的智慧娓娓道来,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伟大与辉煌,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工程管理系刘菁菁老师介绍了《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思政建设情况:本学期在授课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工程案例的介绍,让同学们了解行业的技术发展和最新成就,旨在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比如在绪论中介绍了获得鲁班奖的琴台大剧院项目,学生了解到这个工程从设计到施工都是中国人完成,纷纷表示很受鼓舞。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邓明科教授参加汶川地震救援后,多年潜心研究发明了可弯曲混凝土的事例也深深感染了同学们,同学们都意识到自身的发展和国家的需求是紧密相连的共同体。思政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在课程中要如春风化雨般的寓教于学,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