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暑气蒸腾。武汉轻工大学土建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走进黄冈市黄州区禹王街道,开启了一场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青春实践。在这里,千年文脉与田园风光交织,闲置资源通过文旅融合之势重焕生机,一幅乡村振兴的生动画卷正徐徐铺展。

初识禹王:区位禀赋藏“沃土”
地处黄州区核心地带的禹王街道,手握一副天生的“好牌”。西接武汉、南通鄂州,1小时直达武汉东,半小时辐射鄂州、团风县;紧邻黄州大道,距黄冈西站仅1公里,最远片区5分钟即达城区——便捷的交通网,让这片土地成为武汉都市圈的“近邻”。周边大型居住区、工业园区星罗棋布,45.3万常住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超六成,旺盛的消费需求与密集的人口密度,为文旅发展埋下了“潜力种子”。

解码禹王:千年文脉盼“新生”
漫步禹王街道,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璀璨扑面而来。禹王城村的两千年前遗址静静矗立,这座曾是长江流域政治、军事重镇的古城,至今仍“养在深闺”,等待世人揭开面纱。此外,国家级非遗舞龙灯的鼓点、黄州剪纸的巧思、东坡文化的墨香,与田间地头的特色种养相映成趣,为“农文旅”融合储备了丰沃的创意土壤。

献策禹王:轻工学子助“破局”
实践团队沉下身子,访村落、话家常、查史料,在与干部群众的深谈中摸清“家底”,在文献典籍的梳理中读懂“文脉”。结合专业所长,他们为禹王街道量身打造了三套差异化方案:或激活遗址文化基因,或串联非遗与农事体验,或构建“文旅+社区”融合场景,每一份策划都锚定“落地可行”,为乡村发展注入青年智慧。


土地会说话,规划有温度。队员刘璐在实践日志中写道:“课本上的理论在这里有了模样,‘纸上得来终觉浅’的感悟愈发真切。当我们团队方案被认可时,那种被需要的成就感和价值感,让我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前所未有的热情与动力。”
这个夏天,轻工大年轻人在禹王街道踩出的脚印,不仅是对乡村发展的深度观察,更是一场青春与土地的深情对话。随着文旅融合的东风渐起,禹王街道正向着武汉都市圈的璀璨新星蓄力生长,而这段“三下乡”的记忆,也必将成为学子们扎根乡土大地、服务社会的珍贵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