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神山上的平凡教师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教师刘卫斌

刘卫斌,副教授,土建学院市政工程系教师。自2002年进校工作以来,一直工作在教学、科研和工程实践第一线,以对教育事业执着的奉献追求、对学生春风化雨的关怀帮助,为土建行业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2020年,武汉爆发新冠疫情期间,他作为一名建筑设备设计领域的专家,不顾个人安危,前往火神山负责氧气管道的设计和施工,圆满完成任务,为抗疫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的线上教学中,他把火神山的建设感悟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责任和担当的重要。
“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抗疫是作为教师的光荣”
2020年1月24日大年30,刘卫斌和家人正准备吃年夜饭,接到武汉防疫指挥部任务,支援武汉火神山医院的建设。刘卫斌义无反顾地开车到武汉中信设计院,作为火神山医院整体医用气体(包含集中供氧、集中负压抽吸)工程的技术负责人,带领技术团队开始医用气体工程的设计任务。经过连续奋战4天4夜,刘卫斌团队终于拿出了系统整体设计方案及设备材料清单,为后续施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天4夜,眼睛熬红了,身体疲惫了,但是治疗新冠肺炎核心供氧系统在刘卫斌团队手中设计出来,并得到论证认可,让刘卫斌忘记了疲惫,又全力投入到施工。
“施工是与时间持续赛跑的‘战役’,工程质量就是整个工程的保障,特别是供氧系统,针对冠状病毒病人的高氧量疗法,技术人员把工程质量看的比生命更重要”,刘卫斌说,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刘卫斌带领团队不讲条件,不抱怨,日夜奋战,面对困难,不抛弃、不放弃,互相鼓励、紧密配合,沉着应对,终于圆满完成了施工任务。火神山医院在抗疫过程中,成功救治了3000多个新冠病人,其中医用气体系统一直运行正常。
“同学们,学好专业知识是可以救人的”
“同学们,今天我要给大家讲建筑设备这门课,这门课程实践性非常强,现在我以自己参加建设火神山医院的供氧系统为例,向同学们介绍在特殊建筑的医用集中供氧系统技术和设备在医院医疗工作中的应用。”这是土建学院刘卫斌老师在网上给同学们授课时的情景。
“针对冠状病毒病人的高氧量疗法,供养系统的工程质量同比生命,由于项目的特殊性,怎样才能保障符合预案要求如期交工投入使用?”“供氧系统和医用真空系统可以说是边设计边施工,特别是医用气体工程不能有半点差池,为了保证工程质量,技术人员全程跟踪项目施工,随时随地解决问题,为工程顺利交工提供保障”,刘老师边分析边讲解说。
“同学们,请大家带着敬畏的心学这门《建筑设备》,学好了是可以救人的。”刘老师在网课结束时教导同学们。
“刘老师授课深入浅出,重点明确,条理清晰,认真投入,且诙谐幽默,通俗易懂,毫无冗繁之感,他最大的本领是将生动的工程实践运用在讲课中,令我们耳目一新;使枯燥的知识学习起来十分轻松。”这是学生们对刘卫斌老师的普遍评价。能将枯燥的书本知识用生动的工程实践来串联,需要他不但熟练掌握教学内容,还需要熟练运用教学内容。他备课详尽细致,精心设计教案,有效控制教学节奏,理论结合实际,不断充实新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讲好每一堂课”是十几年来他对自己不变的要求。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刘卫斌采取课政融合、课赛融合的形式,通过工程案例、热点案例讨论,运用视频资料等方式,活跃课堂气氛。他主讲的《建筑设备》课程获得学生的好评,多次获得校教学质量奖。
“让教师成为学生情感依赖的亲人”
“教师对待学生要舍得付出时间、付出精力、付出感情”这是刘卫斌为师多年以后的体会。培生学生不仅要教好书,更重要的是育好人。大学求学期间,是人生最多姿多彩的时段,也是学生成人后开始面向社会,树立三观的关键时期。“谁和朋友分手了为此痛苦不堪”“谁惦记父母难以安心学习”“谁对未来感到迷茫找不到方向”……每当他的学生在生活、情感、人际交往、就业等方面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们第一想到的人总会是他,刘卫斌老师也把自己的时间更多的给予了这些需要温润的心灵。他把学生当朋友,当自己的孩子来看,设身处地为学生考虑,他从来不讲大道理,而是把他们带到工地现场,谈理想谈人生谈专业,那些在学生心里解不开的心结,总能在这样温暖幸福的时光里变得迎刃而解。刘卫斌老师是他们可以信赖的师长,更是他们精神和情感可以停泊的港湾。
教师是一种职业,但对刘卫斌老师来说是一生所爱,一生所求。“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是他的座右铭,在未来他会继续用“四有好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教书育人这平凡岗位上默默耕耘,在科研的道路上勇于探索,在工程实践中躬行实践,以高尚的师德、敬业的精神、无私的奉献、一流的业绩,在三尺讲台上谱写美好的人生。